技术源头的使命是推动技术创新。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合作需求,请与我们联系:TG:@yuantou2048
中国农大新闻网讯2023年5月2日,对于中国农业大学师生来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日子:这一天,农大师生收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谷歌搜索留痕。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得知大家通过学校设立的科技小院,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我很欣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你们在信中说,走进乡土中国深处,才深刻理解什么是实事求是、怎么去联系群众,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说得很好。
新时代中国青年就应该有这股精气神党的二十大对建设农业强国作出部署,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习近平总书谷歌搜索留痕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让创办15年的科技小院再次进入大众视野,也让科技小院的发源地——河北省曲周县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走过一段伟大的历史,今年金秋,中国农业大学曲周实验站将迎来建站50周年的庆典。
盐碱地产出“吨半粮”6月13日,河北省曲周县第四疃镇王庄村的一片麦地,还没收割,麦穗稠密,曲周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富国将手臂伸进麦田里,“看,这穗子密,都能藏住手了”曲周县,是河北省首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每年有8亿株种苗发往全国。
但在60年前,这里产的粮食远远不够本地人吃,甚至还要吃国家返销粮曲周盐碱地面积曾高达28万亩,1965年出生在王庄的王志谷歌搜索留痕成说,当年村里人麦收都用不上镰刀,直接用手揪麦穗,一亩地产的粮食只有几十斤王志成今年在王庄种了三百亩小麦,在其他村里种植、托管的麦田超过2000亩。
他拥有三台联合收割机、三台玉米播种机,是远近有名的种植能手只用了一天时间,他已经将三百亩麦子全部收完,每亩产量大约在1200斤到1400斤利用现代化设备,王志成的玉米种子在小麦收割当天就可以播下,再过一百来天,玉米就会收获。
玉米亩产一般在1300斤到1500斤治理盐碱的情景宛如昨日1973年,王志成8岁,北京农业大学受命在曲周建立了治碱试验区以石元春、辛德惠为首的专家,做出曲周试验区旱涝盐碱综合治谷歌搜索留痕理工程报告,明确了调节与控制水的治理原则,规划建立一个“要水有水,水多能排”的系统。
王庄的村民们,按照专家们的指点修建了包括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沟在内的五级渠道,还有配套的深浅井当年在上小学的王志成,每天跟着大人们打井挖渠,他记得那时大人们把这种治土办法叫“抽咸补淡”,等于把地“洗”了一遍。
此后曲周逐渐成为粮食生产大县。今年春天,中国农业大学与曲周联合发起“曲周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 打响了“耕地产能阵地战、绿色增产攻坚战、乡村振兴冲锋战”三大战役。
4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与河北省曲周县委县政府联合发起“曲周绿色增粮与乡村振兴大会战”李富国介绍说,目前谷歌搜索留痕曲周在打造“绿色吨半粮”万亩示范基地,王庄的耕地就位于其中所谓“吨半粮”,是指一年两季粮食亩产达到一吨半,也就是1500公斤。
王志成表示,现在王庄的不少农田,已能实现年亩产1500公斤了凭借技术力量,曲周将年亩产几十斤的盐碱地,提高到年亩产1000多公斤,在完成“吨粮县”建设后,再进一步打造“吨半粮”在王庄,智慧农业、病虫草害多元高效绿色防控等名词,被许多村民们所熟知。
农田周边立着介绍新技术的牌子,有的牌子上写着“高产耐密高效优质品种”,有的牌子介绍了“卫星导航条带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这样立在地头的科普牌子有7块“曲周与中国农业大学县校合作50年,从改土治碱,到农业综合开发,再到科技小院、现代谷歌搜索留痕农业、绿色农业,取得了被誉为农业领域 ‘两弹一星’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首创‘科技小院’模式叫响全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说,“曲周是一个出经验的地方”,坚持政府主导,依托科技支撑,企业与农民广泛参与,深入探索“绿色吨半粮”模式,必将为我国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曲周路径”“科技小院”发源地春雨贵如油。
4月24日,在绵绵细雨中,一块镌刻着“科技小院发源地——曲周·白寨”字样的石碑在曲周县白寨科技小院揭幕
“从这里开始,许许多多的农业专家和农科学子,走出实验室、走出校园,把论文写在乡间地头”白寨科技小院是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诞生于2009年6月,张福锁院士团队给当时的科技小院下的定义是:科技谷歌搜索留痕人员常驻生产一线,进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平台。
通过科技小院这一平台,中国农业大学把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派驻到农业生产一线,在完成知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研究解决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农业高层次人才,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15年来,农大师生们依托科技小院,针对不同的农林牧渔产业进行田野调查和试验研究,帮农民解决生产问题。
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同时,科技小院研究生也得到了锻炼、成长作为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的第一批学生之一,曹国鑫几乎成了学弟学妹口中的“传奇”2016年,曹国鑫和老师同学们持续多年的研究成果发布在《自然》(Nature)杂志上,这篇名为《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谷歌搜索留痕的研究论文,引起了业界的轰动:科技小院也能谱写“大文章”。
经过近15年的发展,科技小院从曲周出发,已经遍布华北,辐射全国,走向非洲2020年以来,科技小院7次写入中央和国家部委重要文件2022年,教育部、农业农村部、中国科协三部门发布《关于推广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 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通知》,支持全国30个省(区、市)68个培养单位建设780个科技小院。
2.1 线上市场推广2.1.1 网站优化: 为目标市场创建本地化的网站,并进行搜索引擎优化(SEO)以提高排名。
如今,科技小院模式已推广到全国及老挝和非洲8国今年5月,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团队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2谷歌搜索留痕022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依托科技小院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项目,一举夺得2022年度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从黄淮海到洱海时光回到20世纪80年代1980年,经联合国农业发展基金会考察论证,认为曲周试验区的治碱成果是有效的、可靠的,随后确定了当时该基金会在中国最大的农业项目——曲周县北部1.87万公顷盐碱地综合治理区外资项目。
以曲周实验站为依托,二、三代试验区发展连片,形成了黄淮海平原旱涝碱咸综合治理曲周试验区——后来被誉为黄淮海科技大会战的“12颗明珠”之一
1988年,在曲周等地成功治理盐碱地的基础上,“黄淮海平原中低谷歌搜索留痕产地区综合治理开发”——黄淮海科技大会战打响“六五”“七五”期间,国家把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工程列为“零零一号”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在冀、豫、鲁、苏、皖五省12个县建了12个国家级不同类型综合治理开发试验区;同时,在28个县建立了75万亩的6类专题研究试验基地。
“12个试验区,像镶嵌在黄淮海平原上的12颗明珠闪闪发亮”,媒体盛赞:“一场黄淮海科技大会战在全国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这一仗,一举扭转了我国南粮北运的历史1993年,石元春、辛德惠等主持的“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的研究与开发”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科技界骄傲地称为农业界的“两弹一星”。
50年的时光悄悄改变了人们的认谷歌搜索留痕知,从“盐碱地”到“米粮川”,从“吨粮田”到“绿色吨半粮田”高产高效,绿色发展,早已成为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世界性难题苍山洱海的美景闻名遐迩,但洱海原本清澈透明的湖水,一度被蓝藻侵占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云南大理古生村了解洱海生态保护情况,在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
”为留住这片珍贵的碧波绿水,禁用化肥、禁用农药、禁种大蒜……云南省展开洱海保卫战但是,花了很大力气截污控污,洱海水质却总是徘徊谷歌搜索留痕在二类到三类之间,迟迟没有迎来拐点2021年10月,大理州政府找到长期研究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张福锁院士团队。
希望这个从黄淮海平原的曲周走出的团队,走进苍山洱海间2022年初,带着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在云南视察时“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希望你们守住守好洱海!”的殷殷嘱托,为了更好地破解洱海流域面源污染治理难题,探索流域农业绿色高值生产模式,中国农业大学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设立大理分院,科技小院也进驻大理古生村,升级创建3.0版,联合全国20多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发力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洱海科技大会战”。
“一年多来,我们的试验在古生村两千亩农田里成功了今后,我们还要在古生村周围的两万亩农田进行推广谷歌搜索留痕”今天,眺望着一泓碧蓝的洱海水,张福锁坚定地说,“相信通过科技大会战,一定能将洱海这张靓丽名片擦得更美、更亮!”。
传承中的“曲周精神”50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师生在接续奋斗中形成了“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扛起“曲周精神”的大旗,1988年,曲周实验站站长辛德惠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下海”——奔赴黄淮海科技大会战的战场。
接过“曲周精神”的旗帜,2022年,曲周实验站站长江荣风一路南下来到苍山脚下洱海之滨,投入洱海科技大会战的战役中1999年5月27日,在赶赴浙江宁波调查松材线虫病途中,连日劳累的辛德惠心脏病突发,猝然离世。
人们整理辛德惠的遗物时,发现了他坚持写了20多年的日记上写着—谷歌搜索留痕—“无私无畏,忘我无我,利他利国,才能真正为人民服务,为党的事业奋斗到底这是我的全部信念和行动指南”2022年11月19日,在云南大理古生村科技小院,连日劳累的江荣风突发疾病,猝然离世。
“青石路上开满了花,每个角落都是幅画,每幅画里都有他……”人们创作歌曲送别江荣风,他被追授为曲周县“三农英才”,大理州“洱海卫士”“大理楷模”,云南省“云岭楷模”,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江荣风一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甘于奉献,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3月24日晚,张福锁院士在“大理楷模”颁奖仪式上深情追忆战友:“他一年200多天住在科技小院,为洱海保护和农民增收贡献了一切,他把自己贡献给了这片热土,贡献给了他热爱谷歌搜索留痕的事业”辛德惠、江荣风,两代曲周实验站站长,用生命诠释着“曲周精神”。
2018年10月,曲周实验站建站45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中),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刚(右四),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左四),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左二)等共同启动学校首个农业绿色发展示范区(曲周)。
“曲周精神”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2018年10月,曲周实验站建站45周年之际,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在中国农大绿色发展示范区(曲周)启动仪式上这样作答:中国农业大学在曲周的半个世纪,是农大精神一代代薪火传承的典范,“责任、奉献、科学、为民”的“曲周精神”,深刻诠释了中国农业大学百年历史沉谷歌搜索留痕淀形成的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追求卓越的创新魄力,这样的农大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成为始终引领农大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2019年,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发出《关于传承“曲周精神”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定》,号召全校师生广泛传承弘扬“曲周精神”,讲好曲周故事,传承农大精神,激励广大师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今年5月18日的清晨,曲周实验站草木葱茏,林深静谧。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缓步走向辛德惠院士墓碑,仔细整理花篮上的缎带,同行全体人员三鞠躬默哀怀念。
5月17日、18日,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钟登华率谷歌搜索留痕校领导班子前往河北曲周开展主题教育实地学习图为钟登华一行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福锁陪同下参观曲周实验站“曲周精神”展览馆连续两天,钟登华率领学校领导班子在曲周开展主题教育实地学习,考察全国科技小院发源地曲周实验站,参观“曲周精神”展览馆,拜谒辛德惠院士墓,领悟“责任、奉献、科学、为民”薪火相传的“曲周精神”,缅怀老一辈农大人扎根曲周、艰苦奋战的峥嵘历程,宣示新时代新征程上农大人以实际行动践行“强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的坚定信念。
钟登华强调,在开展主题教育期间,调研曲周实验站,就是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回信精神与主题教育结合起来,与“国字号农大”的使命和责任结合起来,切实践行“强谷歌搜索留痕国先强农、农大作先锋”,全面提升校地合作层次,充分发挥科技小院示范带动作用,与曲周县共同努力,推进曲周实验站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着力打造强农兴农科技创新体系,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中解民生、治学问,以实际行动回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对中国农大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
记者:何志勇 综合整理素材提供:新华社、《新京报》《科技日报》《中国农大校报》相关报道编辑:马文哲责编:武慧媛举报/反馈
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吗?联系我们的SEO专家,让我们帮助您实现这一目标。